《绝版魏晋》读后感

《绝版魏晋》看完了已经有2个星期了,很多刚读完时候的感想已经忘记了。为了防止更快的流失,还是靠文字来记录一下。

本书刚开始看的还是挺困难的,毕竟对于那个时代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概念里。同时它的故事并不是连贯起来,而是一节就一个完全不同的事件了。

正如作者所说的,魏晋就是一个潇洒的年代,从王徽之同志的几次在我们看来可笑的事件中足以投射出来。那种人性的解放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及竹林七贤的故事,嵇康的《广陵散》虽然没法耳闻,但还是可以感受出来的。所谓人性的解放,一个是拥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是不被世俗条规所限制。关于王徽之同志的事迹主要有以下2件:

  1.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王徽之以前听说桓子野擅长吹笛,但是从来没见过本人。一次王徽之坐船出游,有人认出了是桓子野,于是王徽之就让桓子野在江边上给自己吹,桓当时是非常显赫的人物了,但立刻就开始演奏起来,演奏完了就上车走了,2人当中美誉说过其它任何的话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王徽之在一个雪夜,在咏诵《招隐诗》的时候想起了戴安道,于是就立刻坐着小舟去拜访戴安道,经过了一个晚上才到,但是没有敲门就立刻返回了,人家问他为什么到了戴安道家怎么没进去呀,王徽之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种人性的解放是由于2方面产生的。一个是由于国家不够稳定,统治者也无暇顾及控制民众的思想,于是大家想干嘛就干嘛了,这样就导致了人性的解放。其次还是由于上一次人性解放的产物,那就是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庄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准读物,而老庄就是崇尚人性解放的超脱境界。

对于魏晋时期流行的清谈,个人是十分赞成的。思想的火花不都是在碰撞出来的,可不是教出来的。大家比的就是嘴皮子功夫,而比的内容无非就是老庄里面的内容。所谓清谈误国只是在清谈者把持着国家大局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作为顾问团这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