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假如八九民运成功

1989年6月的民主运动

谈到六四,我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八九民运成功,会是怎样?尽管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假设;但是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定义什么是八九民运的“成功”。外界对八九民运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如果你们上台,就会比共产党更好吗”这类的质疑。这个冠冕堂皇的质疑其实完全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八九年的学生从来没有提出取代共产党,我们自己上台的主张,而且不管八九民运最后如何发展,也根本不可能出现所谓学生领袖成为国家领导人这样的事情。有些人拿这些莫须有的推测作为现实中的质疑理由,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判历史,这是极大的荒谬。

成功,指的是达到目的。八九民运的政治主张最早是在1989年4月18日由包括我在内的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信访局领导的时候提出的所谓“请愿七条”,包括正确评价胡耀邦同志的是非功过,彻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为在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的公民平反;公布国家领导人的年薪收入及一切形式的收入;允许民主办报刊,新闻自由,限期解除报禁;增加教育经费等等。在运动发展过程中,陆续有更多的政治主张出现,但是大致的范围也与上述“七条”有类似之处。但是我认为,如果要确认什么是八九民运的成功,还是应当以5月13日学生绝食提出的两个条件作为权衡标准,因为绝食导致学生运动转化为全民民主运动,之后全国的声援力量都集中在要求政府接受学生的绝食要求上,因此,假如八九民运成功,那么就意味着,政府最终接受了绝食学生的两个要求。

这两个要求是:第一,要求政府迅速与北京高校对话代表团进行实质性的,具体的真正平等的对话;第二,要求政府为这次学生运动正名,并给予公正评价,肯定这是一场爱国民主的学生运动。

因此,讨论“假如八九民运成功”这个问题,就是要讨论,如果政府开始与学生对话,并肯定了学生运动的爱国性质,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最大的影响会是以下三个:

第一,如果八九民运成功,以赵紫阳为代表的党内改革派的力量势必得到巩固。众所周知,赵紫阳是中共高层领导中最倾向于市场经济改革的,也是最具有开放意识的领导人。如果赵紫阳进一步拥有决策权力,在经济改革上,他应当会引导中国进行更加深刻的市场化改革。这个趋势,从1988年开始推动《破产法》就可以看出端倪。换句话说,如果八九民运成功,中国不仅不会陷入混乱,相反的,会使得经济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决。

第二,如果八九民运成功,早在1988年就开始启动的政治体制改革自然会在民意的强烈支持下顺利推进,这尤其包括新闻自由的部分。也就是说,经济改革的推进,就会在一个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今天即使是中共,也承认只有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才能有效遏制弥漫全国的腐败现象;那么,如果言论自由早在1989年就开始拓展,腐败就不会象今天这样使得中国的机制病入膏肓。

第三,如果八九民运成功,就开启了政府与社会对话的先例。事实上,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在鲍彤的主导下,已经确立了以社会协商对话 作为改革的重点的方向,而学生提出对话,正是呼应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主张。今天的中国,政府与人民同心同德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荡然无存,这是很多社会矛盾最后都采取激烈的方式呈现的主要原因。在改革进入到政府与社会进行利益博弈的阶段,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就是政府与社会能够有对话的管道,双方才能齐心合力确保转型的平稳进行。台湾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借鉴。因此,如果八九民运成功,可以想象的是,改革的社会环境会更加稳定。

当然,假如八九民运成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会有更多更加深刻的影响,但那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展示的。至少,以上三点是我们在短期内可以预测的趋势。简单讲就是,假如八九民运成功,中国会更快地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而那样的经济发展会是在一个政治搞个的框架下进行,而民主化的推进会相应减少今天出现的严重的社会不公的问题。这样的社会发展,也会是在政府与社会不断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这将有助于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那样的一个中国,难道不是我们更乐于见到的吗?

一九八二年「十二大」政治報告中也提出要「繼續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使人民能夠更好地行使國家權力 …… 」

一九八六年鄧小平重提政治改革,並要求在次年舉行的中共「十三大」上把政治改革的問題提出來。為此,專門成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由趙紫陽、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彭沖五人組成。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由鮑彤、嚴家其、賀光輝負責。

在趙紫陽、胡啟立、田紀雲、鮑彤等黨內改革派的積極推動下,政治體制改革的調研與探討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體現在一九八七年召開的十三大的政治報告中。

趙紫陽在十三大報告「關於政治體制改革」中,首次提出了七項具體內容:(一)實行黨政分開;(二)進一步下放權力;(三)改革政府工作機構;(四)改革幹部人事制度;(五)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六)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七)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這七項若能真正實行,中國可能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但「六四」一聲槍響,政改從此被打入冷宮。鄧小平在「六四」之後曾說「十三大報告一個字也不能動」,果然一個字也沒有動,都停留在紙面上了。

此後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要搞政治改革,但一點像樣的實際措施也未施行,不過是裝潢門面而已。不用說,十七大報告也少不了關於政治改革與黨內民主的論述,但鑒往知今,說說而已,當不得真的。

據《北京日報》去年十二月十八日報導,中央黨校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八左右的領導幹部關注政治改革,而百分之六十七點九的官員認為「保持社會穩定」是最重要的事情。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員文章指出「多數領導幹部對與政治體制改革缺乏熱情並不奇怪,因為政改將不可避免地觸及他們手中的權力和既得利益。事實上,中國的政治改革步履蹣跚並不是因為人們對中共理論有什麼樣的堅持,而是缺少當權者的擁護和推動。」

「缺少當權者的擁護和推動」,一語道出了今日中國政改舉步維艱的癥結。大多數官員只關心自己的既得利益,攬權撈錢,還要在「社會穩定」的旗號下,動用國家公器鎮壓民間維權力量,縱使個別領導人良知尚存,「仰望星空」,意欲補天,安可得乎?
——政改沒戲唱團派崛起有隱憂◎張祖樺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十三大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党中央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邓小平同志一九八○年八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这些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要用这些要求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   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七大报告: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  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三大报告:

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

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十七大报告: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下午7:15删除撤消删除举报垃圾留言非垃圾留言
三、当前政改的任务

十三大报告规定了七个方面,加上“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部分中提到的党的改革,实际是八个方面。它们是:(一)实行党政分开;(二)进一步下放权力;(三)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五)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八)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

十七大报告中规定了六个方面,加上专门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部分提到的党内民主建设一段,实际上是七个方面。它们是:(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七)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我们就看到了在1989年后一个时期中国的情况:虽然共产党强化了自己的领导,但它却削弱了这种领导的合法性。”很尖锐,但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遗憾的是我们的领导人总是回避这些无可回避的事实,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空洞模糊、难以服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有可能代表的是执政集团和强势集团的利益。用十三大报告的话讲,就是党在执政后容易脱离人民群众。”这也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改革的关键,我以为改革攻关就是要攻这个关,现在看起来似乎还很遥远,因为十七大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向,更甭说具体部署了。

“这个角度,就是十三大报告特别提出而十七大报告只字不提的“实行党政分开”。”看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提出的 “党政分开”已经走到了尽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放弃党的一元化领导,什么党政分开、司法独立、多党合作都是搞不下去的,硬要搞,就只会搞出个名不副实、不伦不类,反而使自己进一步失去了政治诚信。

“但是在两个方面人民还有点意见,一是舆论控制趋紧,二是住房解决得不够好。我特别希望意识形态和舆论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要求,在公民表达权的落实上能有进步。”为什么舆论控制趋紧?因为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大,一旦失控,防线就会守不住,所以在没有下决心真正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宪政之前是不可能放松这这种控制的,连逐步放松都绝无可能。所以人民只有在宪法之下自己去争取。当权者必然步步为营,人民也只能寸土必争、寸金必夺,毫不松懈、毫不气馁。如此艰苦奋斗、日积月累,双方博弈互动,庶几能有些许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