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读后感

这本书原来的英文名字是。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开车的经历,基本是经历了中国的公路建设和汽车拥有量大跃进的阶段。 第一段是坐车开车沿着长城走的过程。发现这是一个有心的美国人。对于当时国企的描写,也不知道现在“首都租车”这个公司还没有,因为从互联网的搜索结果来看只有首汽租赁公司这个了,但是看介绍好像是同一个公司,毕竟从1992年开始的租车公司全国也没多少。 在国企的这个大锅饭里,工人对于什么都看的比较淡,对于大多数东西也无所谓,反正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子的。特别是对于顾客是老外的情况下,更是非常客气。而墙上的满意度也一直都是90%,不增加不减少,好像不能破了这个平衡一样。 长城也是一个外来词,现在的长城地区已经是破落的代名词,这个也许是古代常年的战争,而解放后政府觉得没有必要发展这些地区了,毕竟东南沿海更容易发展起来。于是作者在这里开着他租来的北京JEEP晃荡着。 我比较佩服他的一个能力就是对什么都好奇,跟任何人都能聊,而且这种聊都不会有一种先入为主,或者对这个人有兴趣才会去了解。当然他对中国的司法也是比较痛恨的,而这个体系中的从业人员基本没有啥好的看法。从随便罚款,到高速公路限速的探头等等。 虽然对于警察我也没什么好感,但是我以前也不会对于那些陌生人感兴趣,去了解,总是先入为主的感觉他们的生活不值得研究,他们的境界会比我高吗? 也许就是这样,自己对于社会大学这个课程算是一直都没毕业。这个就是做事很有目的性的人的缺点,缺乏去发现周边的事物。每次要是我一个人去超市啥的,都是直奔需要买的东西的货架,然后结帐走人,不会过多关注别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现在有时候感觉自己很贫,经常跟人交流,但是交流的深度非常浅。而且还是无法抹去先入为主对这个人的感觉。 第2段是作者在北京怀柔的农村–三岔的生活经历。在这里他又碰上了无聊的警察,也见证了三岔的一个从偏僻的怀柔农村,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的经典。由于租房子了原因他也不得不跟当地的警察交流。为了医治小魏嘉的病,也认识了北京的医生。反正那个时候正是北京大变革的时期。魏家人从一个当地的小村民到成了生意人,这个变化来的太快,导致了他们一家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个也算是一个农村的缩影。 在这段中,作者问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晚上不能住在山村里,为什么这个病要这样治疗? 等等的为什么,而这些没有人会给你答案。没有一条法规能给出答案。而这些跟他的美国很不一样。 第3段是到了丽水,一个浙江南部的城市,靠近温州。这里又经历了丽水工业开发区的开发,也见识了温州人是如何迅速的做决定进行生意的。而认识农民工一家。15岁的小女孩如何进工厂打工等等。安徽人也是很会做生意的。 也见证了由于要建造开发区当地人是怎么被迫远离了自己的土地。 这些其实我都经历过,其实我们家就是一个缩影。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了,然后又逐渐的返回了。这些我得好好采访我的父亲说说。虽然平时聊天中我知道了很多,但是没有自己的感悟。 中国的企业变革一直没有很成功的典型,这个在吴小波的《激荡30年》中有说到,很多当时很有名的企业都一再的倒下了。而那些当时成功的无一例外都是有了一个出色的领导人,而一旦这个领导人走了不在了,这个企业也就完蛋了。而很多农村改革也一样是这样。村里发达都是由于村长领导的好。 大家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寻路中国》更多的带给我的是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从其它角度来看问题,多问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