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腾讯传》后感

上周就开始阅读了,作为一个伴随着腾讯长大的80后,同时也身处互联网中的网中人还是挺有感触的。


其实在追新这方面我还是挺后知后觉的,除了饭否和豆瓣是第一时间开始用的,其他基本都很落后,98年开始上网,一直到01年才开始申请QQ号,微信号更是在微信红包大战的时候才申请了。而书中说的msn在06年已死,可我居然一直用到07年底,而360的东西更是从来没接触过。


对于腾讯这个公司,其实在11年以前是没有什么好感的,抄袭的王者,但是读罢以后发现还是小看了他们,其实也是自己没有很深的思考和阅历导致的。08年做视频,总觉得很简单,不就是视频文件分割走CDN,而自己负责的恰恰就是CDN,我所看到的也就是CDN,而对于调度,p2p,合并,加速视频流这些居然都视而不见。其实这些才是这家公司的核心啊,至于CDN这些都是很外围的,用自己和别家区别不大(akamai除外)。


对于即时通讯原先也没有多少了解,只是抓过几次包没有深入的分析,抓包也只是为了黑人QQ号而已,但是即时通讯的本质并没有过多的去想。不过书里过多的写的都是商业的东西,基本就是一个在线支付的进程,支付越快捷,腾讯就赚的越多,从早期还要邮局汇款,声讯电话分成,到游戏点卡,广告,微信支付,越快捷就越激发人内心冲动的魔鬼。而在一线城市现在出门都完全不需要带现金和信用卡了。


这书里最多的篇幅就是写了腾讯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斗。 其中我有印象的就是跟新浪UC,网易泡泡,msn,盛大,51,360,微博这些战斗。感觉每一次都能把腾讯搞死,但人确实活过来了。一家公司,一个人不经历这些战斗也不会真的成长起来。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其实就是这一部分。也明白了msn是怎么死的,51是怎么起来的,盛大怎么太超前弄成先烈的,红衣教主是如何进行偷袭的。


下面一些事书里的一些干货了: 腾讯的产品线越来越长,研发与市场出现了脱节现象,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一月三变,信息一旦跨部门传递,效率自然下降。 当时有盛大模式与网易模式之争,盛大将开发与运营分列开来,一个团队专事开发,一个团队专事运营,而网易则合二为一,实行的是项目制。后者的模式在一开始很困难,因为负责团队的头儿往往是技术出身,对运营一窍不通,可是长远看,就可以倒逼出一批有运营头脑的技术主管。我选择了网易模式。 我们清晰看到了经典的腾讯式运营:锁定一个“真实的诉求点”,在用户体验上力争做到极致–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在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之后推出进阶式有偿商业服务–持续优化,尽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找新的诉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