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为什么在我国那么难

陆士鄂的《新中国》看完了,很快,总共才12章。
中国古代还真是难得有科幻文章,作者现在算是上海青浦人,当时还算是江苏人。
所以这篇小说中主要是描绘未来的上海面貌。作者还是较乐观的,不到50年就有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而这个新中国的到来居然由于是发明了2种药而导致的。吃了这种药居然可以变的很善良很聪明。而中国的富强也居然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
虽然有些浦江大桥,地铁,浦东的发展都算是在预料之中,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小说算不上严谨的科幻小说。毕竟这些都是建立在完全臆想的基础上的。
文中大量的是我们国家如何富强,如何友好,什么建立联合国等等信息。可见作者还是没有学会如何科学思考。
工业时代是靠蒸汽机的发明,而信息时代则是由于PC和互联网的发明,我更喜欢这种理工类的发现。
而作者说的那种药物,我想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的,这种研究的基础就是大脑神经科学的进步,我是非常欢迎这种进步的。而这些研究很可惜还是主要是西方世界在研究的。
最近看的《追寻逝去的自我》,《寻找逝去的记忆》等等都是在大脑神经科学方面的,而笑来老师极力推荐的也是此类著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正的科幻作家,科幻电影,我觉得昨天看的王小波的书中居然发现了答案,主要原因不是我们没有科学精神和幻想,而是当你做这个的时候领导就会问你“你写这个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建设是什么益处”,“票房和销量如何保证”。而一旦被问了这些,我想原作者估计也没啥想法了。这点可能在电影圈内可显著一点。所以说书比电影还是更有优势一点。
美国有《星球大战》,《侏纪公园》,《变形金刚》等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科幻电影存在,有了这些启示着一批又一批的梦想家。而乔治·卢卡斯导演由于觉得现在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居然创造了photoshop,Pixar,杜比这些来实现自己想要的技术。
我没看凡尔纳的任何作品,我不知道国外的科幻作品是如何写的。只是听说他书中的很多都成为了现实,但是我想不会有出版社在他书的封皮上写上“书中的潜水艇成为了现实”,而《新中国》的书腰上写着的是“书中写到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召开”这样的话语,我宁愿它宣传的是书中的地铁在上海成为了现实,书中的浦江大桥成为了现实。也许出版社是希望借着世博会的召开而增加销量吧。看看!

###########################################

Best regards
Timo Seven

()
Linux System Admin & MySQL 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