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DK的北极星指标

所谓北极星指标就是一个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

那我们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来作为指标呢?

这里是各家收费的网页
a. https://help.rongcloud.cn/t/topic/123
b. https://cloud.tencent.com/document/product/269/81908
c. https://www.easemob.com/pricing/im
d. https://netease.im/price/im

现有IM SDK的收费常见的就是

  1. 日活/月活
  2. 群,聊天室大小
  3. 文件存储
  4. 下行消息
  5. 其他功能费

我觉得可以做一个工具,来计算相同功能的情况下来计算各家的费用。

那我们难道就跟淘宝一样使用GMV来考核是一样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卖更贵的东西,于是淘宝后面的策略就是天猫,大商家,大单品。

对应到IM SDK上就提高日活,这个是各家收费里最核心的指标。

那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 pdd的指标相对淘宝来说,他们的指标是包裹数。这个其实约等于购买次数了。那其实它是不关心是不是大商家,是不是高价格商品,他们只是一个包裹数。而买的多其实就是用户黏性越高。当然我认为这个是看人的,比如我其实经常对比要买的东西的在淘宝,pdd, 京东上的价格的。这个指标对于我来说没有用。

这些指标是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好考核的。之前看过美团商分针对外卖业务的一个考核,当中会涉及几百个指标, 规定每个运营动作的打分标准。

那我们来回答一下IM SDK厂商的北极星指标到底是什么?

对于一个PAAS产品来说,提升客户的黏性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今天用这家,明天用那家的。那样就是导致你的收入会很不稳定,当然一般情况下开发者也不会经常会换。

所以我们绝对不要去通过考核收入这样的指标,收入是结果,而不是考核项。如果考核收入,明显销售有巨大动力去干卯吃寅粮的事情。

因此我个人觉得这个北极星指标就是:
功能一权重 * 终端使用数大于XXX的客户数 + 功能二权重 * 终端使用数大于XXX的客户数 + ……

为什么要给功能分权重呢,方便管理层和产品以及运营市场来推广新功能的时候进行有倾向性的调整。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个产品都分为4个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探索期、快速增长期、成熟稳定期、衰退期。万物皆周期。

另外一个为什么是终端使用数大于XXX的客户数呢? 如果只是乘以终端客户数,那可能是某个客户大爆发导致的,而这种大客户在国内其实对于paas厂商来说它们很可能后期会走向自研的道路。所以从paas厂商来说更应该考虑客户数。积沙成塔,我们需要大客户,但是大客户本身是会被替换的。而使用数大于xxx这个就看各家自己内部定义,防止被自己人刷就行。

既然指标有了。那各个部门就应该根据这个指标来定义自己的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