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削弱

消弱的前提是:儿童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但如果是其他的那就应该马上进行制止。

靠增强作用来养成好行为,使良好行为巩固;赖消弱过程来根除坏行为,使不良习惯减弱。

比如当出现儿童哭泣的行为,那首先确定哭泣是一种结果,而导致它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消弱的行为必须是儿童不良行为所导致的哭泣行为,而不是良好行为下的哭泣行为。

上述所谓不良行为,必须建立在下列两个条件下:

  1. 已建立有牢固的增强情境。
  2. 个案想引起主事者的关注。

儿童若有不良行为的存在而想消除它,首先应采取不予理会,已消弱此种行为的继续发生,个案有良好行为出现时,即予以增强,如此才能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

这种消弱行为要保持上下一致,父母和爷爷辈的行为要一致。不能在父母家不吃饭就不能吃别的,但是到了爷爷家就不吃饭就偷偷吃零食这样。

这种消弱的行为不能间歇性的。假如我们从事不良行为的消除过程中,给予任何增强,造成有时不理,有时增强时,反而增加它的体抗力,本想消弱它的强度,如今无意间反过来在它上面加一层铁衣。

当儿童良好行为重复多次未获增强物时,则此行为比如消弱。

比如小小球今天拿着画回家给妈妈看,结果妈妈就哦了一下就过去了。但是其实小小球很想跟妈妈解释为什么太阳是蓝色的,还有太阳旁边有很多花纹等等。

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饭,自己扫地,而我们总是对孩子的能力及技巧不肯定,不信任,最终倒霉的还是父母自己。

就发展观点而言,6岁的小孩还不大会应对,所以看到生人就张口结舌,更何况要他寒暄问好,谈何容易。所以当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要多加鼓励。

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

  • 慎重选择拟予消弱的行为

    • 消弱的行为必须具特殊性:可观察、可测量、可预期的客观行为
    • 能被人为控制增强的不良行为。
    • 目标行为具有价值意义的行为。
  • 妥善做好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

    • 评量目标行为的发生频率,以建立基础行为。
    • 识别造成不良行为的增强物。
    • 确定所拟建立的良好行为。
    • 分析建立良好行为的增强物。
    • 安排适当的情境,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并建立良好行为。
    • 让受训练者,清楚欲消除的不良行为及欲建立的良好行为。
    • 确定行为的报应关系。
  • 切实实施训练计划

    • 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不要问他是否愿意做。
    • 做法前后一致
    • 大家彼此一致
    • 掌握变好时机
    • 存有“开始阶段会变得更糟”的心理。
    • 必须持之以恒,不可摇摆不定
    • 不可使用间歇消除法,否则会使辅导更加困难。
  • 结束训练计划

    • 不良行为完全消失后,须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良行为完全消失后,即可结束训练计划。
    • 考虑良好行为的增强。
    • 假若实施失败,可能的原因:
      • 未能及时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
      • 实施未能一致
      • 做法前后不一致
    • 良好行为建立后,如欲停止增强物的给予,请参阅第二章的正增强规则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