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读书笔记之三

这一章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信。

比如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可以试着让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建立她对身体力量的自信,同时也在不断地鼓励他,在与孩子玩对抗游戏的时候,我们要同时兼顾扮演对抗和支持2种角色。

使用激将法的话要注意程度,避免让他觉得是嘲笑他。

力量感与无力感

我们更常看到的是恐惧、胆小或者受惊吓的孩子,他们不敢把心里话说出来,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坚持主见、具有领导力,但又不要固执、不要盛气凌人。

我们通常用“自信力”来代表“力量”的正面意义:为正义挺身而出,冒险精神,勇于自省,完成任务的毅力以及快乐游戏的能力。

婴儿获得这个世界最初的信心:我一哭就能喝到奶;我一笑就有人跟着笑。

一点点挫折对于孩子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挫折过多,则会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无力感。

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对于这种日渐增长的独立和坚持,有些父母心存疑虑,甚至为之恐惧,因此他们可能会采取高压手段慑服孩子的心灵。
成人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因为他们把孩子身上冒出来的自主行为,错看成了无理挑衅和故意作对,而没有意识到它是迈向独立意志的积极动力。

第三波自信力,贯穿于孩子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位置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同龄人的世界。
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孩子在不停的悬系、玩游戏、吊单杠、交朋友,还有读书写字。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撞击着他们那颗稚嫩的心灵。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反应,有的自信心日益增长,有的意志力日渐消沉。
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战胜这些负面情绪,使他逐渐获得自信力和竞争力,这也是游戏力的价值所在。

“臭狗蛋”的游戏–力量感的实验

骂人能让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作者于是发明了2个小游戏。

a: “臭狗蛋”
我:“嘘,前面不要把我小名告诉别人哦”
a会条件反射的喊起来:“科恩的小名叫‘臭狗蛋’”
我:“嘿嘿,我是闹着玩的,其实我的小名是’米饭团’。”
越傻的名字效果越好。因为此时的目的在于用玩笑来消除导致骂人行为的负面的情绪压力。

还有一个游戏是父母听到不乐意听的话,主要是脏话甚至下流话。

我:“好吧,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敢叫我大胡子小矮人的话,你就是自找麻烦”
孩子自然会挑衅说:“大胡子小矮人!”
我:“嘿!你麻烦大了。” 这时候声调轻微夸张,并不严肃,孩子被我追着满屋跑。

“臭狗蛋”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两种“力量”的存在,一是话语权的力量,二是闯禁区的力量。与其让他们把别的孩子作为迫害对象,还不如让你自己当他们的“垃圾箱”和“出气筒”。

有一个新游戏叫“停走停”。其实就是木头人的翻版。但是可以在洗澡、剪指甲的时候玩这些游戏,最终把家务这些就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时间。

帮孩子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和自信力,而这些都是来自被关爱和被悉心照料的感受。

我们要不断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比如学习轮滑,只要他们需要,我都会握着他们的手。

很多孩子还跟父母玩,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获胜,可以主导游戏。孩子得到了安全感的补充,他们才可以出去和同伴进行真实较量。

你想借一场简单的棋局完成许多事:你想要他享受游戏;你想要提高他的棋艺;你想要他培养一点儿斗志,但又不要太多;你想要他在赢得时候更有风度,输的时候也有气量;你想让他知道,他的同伴不会像你这样让着他。

即使孩子已经可以公平地击败你,有时候他们仍然会希望你用“特殊的规则”来玩。

让批评的声音安静下来

我们的社会就想尽办法确保游戏具有教育性、丰富性和竞争性。

批评对于孩子没有什么用处。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他们。

我们必须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告诉他们那个批评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不是最终的评价。

孩子在成长、学习和练习技巧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挫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并且在他们表达感受时,继续保持我们对孩子的信心。而失败感将会通过笑声或者哭声得以释放。

重获失去的自信

大部分儿童本能地去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生活困扰的游戏。

一旦怀疑他在学校遭同学排挤,你可以说:“我来组织一个豆娃俱乐部,其他娃娃都想加入。”任何孩子需要掌握的主题,游戏都可以起到协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