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rages

樱桃沟夹事

Author: 赵彦,http://blog.sina.com.cn/u/1258699773 Homepage:www.ph4nt0m.org Mailto: [email protected] 本版初稿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迷信产生的后果,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实际上并不能算是Career Planning,只是一些分类描述,唯一好处仅在于帮助你理解不同职位的技能要求,因为最近很忙,本文也远远达不到Body of  Knowledge的详细程度,计划在空闲时再补一篇真正的Career Roadmap [漏洞挖掘/安全技术研究员] 研究对象:OS,网络,应用,通讯媒介及协议的安全漏洞和防御方法,偏重于底层技术,对技术要求最高,但不要求很全面,只需精通一两种流行的平台即可。其 研究成果经常为IDS/IPS/Vulnerability Scanner插件作分析等,最新的技术可能被转化到产品中实现商业价值,或可能承担技术最高的一部分专业安全服务。 主要技能:CC++,ASM,OS kernel,调试器,反汇编、缓冲区溢出类,逻辑编程错误等 [安全产品开发] 和其他程序员一样,只不过是面向安全产品,有核心引擎也有界面开发,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就不用我废话了吧,网上的Proposal多的是 [产品工程师] 作为厂商的技术人员,一般是对自有产品做售后技术支持,如FW,VPN,IDS/IPS,Scanner,AV,AAAA,CF,UTM,SOC, Terminal Management,Vulnerability/Patch Management,Anti-DOS,Anti-Spam……该职位对技术要求一般,有一定的系统、网络基础,可以熟练部署产品即可,另外还有 Testing和Troubleshooting的能力也是比较重要的 [技术顾问/售前工程师] 作为厂商的售前,须对自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非常熟悉,售前偏重于架构/方案设计,Presentation,Documentation以及其他 Presale Engineering的能力(如投标、销售推介技能),一般需要多年工作经验,有售后或者研发背景,对特定行业的理解-如曾在电信、金融或者SI的工作 经验能增强竞争力,如能对专业安全技术服务及咨询服务有所掌握,会使你的知识背景更强势,项目管理技能也是必要的。 [安全服务工程师] 个人觉得在安全工程领域,产品选型和部署相对简单,门槛较高的是专业安全服务,先不论当前行业内的安全服务技术人员实际水平如何,我只是就我的理解谈一下 以下职位的技能需求。如渗透测试、安全加固、安全外包/安全监控,应急响应,高级安全技术培训,风险评估等要求技术人员对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网络设备, 数据库,企业应用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且需要融入对安全和攻防技术的理解,另外安全服务人员最好需要有信息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知识。沟通表达以及文档撰 写能力都是必须的。 [安全架构师] 之前的售前工程师和安全服务工程师也要写整体解决方案,但从专业程度来说,他们还达不到安全架构师的技术高度,安全架构师须熟悉IT基础设施、容灾备份, 大型企业级应用,安全集成,网络设计规划,网络安全产品典型部署,熟悉各种通信标准及协议,需要了解安全趋势和客户的整体安全需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需 要较多的经验和技术。 [信息安全咨询顾问] 信息安全既有技术也有管理的问题,如传统的Strategy、HR、IT consulting一样,Information Security Consulting也是专业服务中的主要业务,如:Risk Assessment、ISMS building、SOX Compliance…… 信息安全不可能脱离企业自身的业务和实际需求,否则便成了空中楼阁,信息安全管理应该是以企业管理为上层引导,信息安全管理为中间支柱,下层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基础依托的三层结构,当然出售的最终产物是三层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咨询顾问一般需要以下技能: 熟悉各类安全标准–BS7799,ISO13335,CC,SSE-CMM,IATF,SP800…… 相关的知识领域—IT Governance,ITIL/ITSM,MOF,COBIT,SOA,COSO…… 咨询体系–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战略,法律法规 基本技能–沟通表达、文档、项目管理 技术体系–All above(不要因为我说了这句话趋之若鹜哦) [CHO] 这里并不是指人力资源总监,而是传说中的Chief Hacker Officer–首席黑客官,在国外某些公司设有此类职位,是更加纯技术的职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技术偏向哪里,实际上应该是安全教科书中的 Whitehat,从Know your enemy的角度讲,反黑的的能力也确实强 [CSO/CISO] 一般只有较大的组织机构才单独设有首席安全官或首席信息安全官,在没有独立设置CSO职位的情况下,信息安全通常属于CIO/CTO/COO考虑的范畴, 实际上也由他们扮演CSO的角色,因此换个角度—信息安全管理咨询应该是in CXO’s perspective,实际上高级咨询顾问到甲方即可成为CSO 通用且有一定竞争力的认证: CISSP,CISM,CISA,BS7799LA 可供职的厂商: 国内专业安全公司: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天融信、联想网御、安氏 国外安全公司:ISS、Mcafee、Symantec、Checkpoint、TrendMirco 各大IT公司:Microsoft、HP、IBM、Cisco、Juniper、F5、Various vendors 会计事务所:PWC、E&Y、KPMG、DTT…… 咨询公司:Accenture 甲方:如电信移动、金融、各大门户、电子商务以及IT系统对内部运营起到关键作用的企业 薪酬: 职位当然是影响Salary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审计师/咨询顾问、安全架构师和研究员的工资较高,外企的工资一般比国内企业高,在甲方的工资不一定有 乙方高,主要看所在行业、企业盈利程度和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但乙方高薪职位通常来说比甲方更忙碌,其实质也是用时间换工资,从行为经济学看未必很实 惠。 职业发展路线 研究员-高级安全研究员 开发程序员-项目经理 产品工程师-安全服务工程师-售前技术顾问 产品工程师-安全服务工程师-安全服务项目经理 产品工程师、安全服务工程师、技术顾问有两个发展方向: 1.        偏技术方向—安全架构师 2.        偏管理方向—咨询顾问 甲方和乙方的角色切换,如果对当前的视角失去了兴趣,不妨换个角度,如果结婚了寻求安定不想出差可以去甲方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公式,现实生活中的“天花板”在哪里有机会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知识体系结构 大体分为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吧 技术体系: 对攻防技术的理解 OS、Network、Application、Data protection and related TCP/IP protocol suits 研究偏重底层技术,架构偏重网络 安全管理体系: 各种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标准,审计及内部控制标准 传统管理学大集合 咨询及审计 其他: 对客户业务的理解 表达沟通,文档,演讲,项目管理和销售技能

作者:ayazero 写于大学四年级 序 ----------------------------------- 快毕业来了,留点什么吧。 本来只是为了少数人写这篇文章,现在的心情很平静,我会尽可能照顾大多数人。很多人进了大学之后很迷茫,空虚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逐渐成了这种生活的奴隶,也有其他诸如一些高考不如意来到这里的,整日抱怨环境不好之类的….. 看看现实生活,看看你们周围的人,再想想自己小时候的大理想,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很明显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与他们的梦想离越来越远,直至像太阳一样遥远,然后被迫把目标一次次的无条件压低。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各种压力,如果每一次都选择妥协,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 希望我写的东西能解决你们大学时代的困惑,尤其对于那些有理想的人。说实话,我到大四的寒假才开始明白一些东西,开化得太晚了,那些大一大二学弟学妹们如果现在就能抓住”核心”,大学四年,完全有可能成为牛人。 本帖只接受本人的追加,如有任何评论可以另外发帖 1.目标 在你做任何事之前,你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大方向不正确会直接导致失败或发展速度缓慢。这个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今天学一点这个,明天又学一点那个,最后烂而不专就等于平庸,或者更可怕的就是虚度光阴,最后什么都没有,如果很难确定目标,就先从兴 趣开始吧, 这里我举个例子: 我比较擅长Linux,加上信通学院的一些基础课,从表面看来是适合做嵌入式的, 而我最擅长关乎网络安全的东西,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有兴趣学起来会不累一点)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显然嵌入式是高收入的行业,并且前景非常好,但我还是选择后者,因为我觉得即使作嵌入式钱多,但是因为我兴趣不大,就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反安全方面我有信心到达高层领域,最后无论是金钱还是技术都会反超。(笔者现在已不做安全) 所以,选择什么分支,应该尽可能考虑得远一点,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一种发展模式,有时候也没必要限定要学什么。 目标的高低、范围 如果你的目标是做班上第一,当你取得比周围的人更好的成绩时你会觉得满足。 但如果你是想做全校第一,那么只有当你比大多数人都强的时候才会觉得满足,此时你已经比前者强。你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你毕业之后和你竞争的是中国千千万万 的毕业生,你跟他们比会有优势吗?如果之前一直自我满足,直到毕业时把自己置身于大环境中时才发现自己的弱点就有点为时太晚了。又如果你以业界的牛人为目 标,不停的追赶,譬如你觉得他写的文章看不懂,像天书,你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即使毕业时你仍没有赶上“牛人”,但回头看时你已超越并甩掉了很多人,你已经 脱颖而出。再过分一点,如果你以世界顶尖水平为目标(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商业天才),我想你的生活会有足够的动力,我很佩服那样的人。 你的视野应该尽可能的广阔! 确信实现目标的价值: 有些人尽管也很努力,可能他们整天都抱着书本,有那样的优等生,一直成绩很好,他一直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但是在面临社会考验时成了失败者,努力没有得到预 期的回报,自尊心一下子受挫,当然这个说法不好,优等生一般会在“结果”那一面上处于中上层次,但是更多的事实证明,TOP层次的不是优等生,而是真正有 “实力”的人。你应该明确的知道你的付出会有多少收益,且不谈金钱上的(一定有人要说我拿钱当便准),以你得到多少能力上的提高为标准。每年的毕业大军数 量相当可观,你可以向你们的学长咨询一下:一个优等生在招聘会上值多少? 我不是让你不好好学习,也不是让你退学,打好基础是应该的,但你应该明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自己拥有绝对优势 如果你明白了利害关系,就可以确定目标了 不是为了一定要赚多少钱,而是你想成为什么? 2.方法论 远期目标是为了保证大方向的正确,生活的动力。而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又是必须的,睡觉之前应该想想明天要完成什么。你不可能跟着老师一辈子,也没有人会一 辈子都教你下一步该做什么。如果你想有所建树,超越老师是必然的,尊敬老师是应该的,但是一个学生如果从来都不想超越他的老师,很难想象他的未来会有什 么。 学会自己学习比具体学到什么知识细节重要的多! 很多技术明天就会过时,想凭学校里学的一点东西出来混一辈子简直就是幻想。在这个时代你没有选择,你必须成为自己的老师 你应该首先解决如下问题: 对于你自己的奋斗方向,应该学哪些东西,有哪些基础是必须的,按照什么次序学,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学的最快,解决了这些就差不多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从何而 来?可以请教真正的高手,寻找大师的回答,如果别人因为你太菜而不愿意理你,你可以从网上寻觅那些宝贵的经验,通读高手们的经历和发展过程,根据自己的特 点,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平时应该读一些杂志报刊之类的东西,应该了解业界的动态,而不能做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也是为了现在的付出今后能有所回报。人是一种主观性的动物,自我揭剖有时是困难的,但是为了快速成长。你必须这样做,必须经常优化,改造自己,原先的学习方法不够好就要改进,原先的观念不正确就要纠正,吸收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也是一种能力。不是让你有借口逃课,听好的老师上课会事半功倍,但是无论如何,现在开始培养引导自己的能力。方法论的内容有很多,以后想到再慢慢补充吧 3.精神意志 现实中总是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定目标容易,做起来有时候是很枯燥的,你能忍受寂寞吗?甚至在别人不理解时那就是一种孤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这世界注定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不是说脱离人民群众,而是你比别人预见的更多,金字塔的形状决定了不可能有很多人理解你。 这个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其实想说很多,但是不愿意打字了。 如果你没有特殊的经历,天生不是那种意志力很强的人,建议去书店找些伟人的故事,读些成功人士的自传,多少会有些帮助。大概是我动画看多了,主人公又酷又帅,强到极点,我实在不愿意做一个没有色彩的人,开个玩笑。付出一点,这是值得的,实际上也不会特别辛苦或是想象中的多么痛苦,你照样可以玩游戏,泡 MM,一定提高EQ. 记住:如果你想得到很多,你必须付出更多! 今天到此为止,为了照顾大多数,好像已经偏离我的原意、已经没有味道了,晕 不要轻易下结论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事实往往是很少有人敢去做而已 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洞察力和决断力是必要的,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隐藏,什么应该表现,这样就能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只有你的发展速度比别人快,你才可能拥有优势。 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并以此规划你的人生(是奋斗的人生,当然不是享受的人生),差不多已经成功一半了。这个时期,如果你在走一条和别人不同的路,一定会有人嘲笑你,不要理他们。 有空的时候应该想想: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 证书有用吗? 80%不值钱 4 前进的速度 也许你的对手水平比你高,但是如果他三年做到的事你两年就做到了,那么超越是必然的事! 只要你有“相对速度”,你就应该有信心。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努力成为有潜力更有优势的那种类型,当然任何时候你也应该看到别人的这种优势,任何时候你都没有资格嘲笑一个水平暂时比你低却有天才潜质的人。 我想很多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的水平跟他们学习的时间是不成正比的,所以不用被他们的那些所谓的头衔和学历吓坏,你应该有自信在更年轻得时候拥有比他们更高的成就,谁说本科生不能成为研究生的上司,谁说本科生不能给博士生授课? 如果你觉得低学历很难“升官”,那是你的能力有问题,EQ太低! (很抱歉,拿我的学长们开刀,不过我想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学长是不会在意我说的话的) 看到一双不服输的眼神,看到一个奋起直追孩子,心里竟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人生往往因为一个小小的决定而改变,如果你选择屈服或放弃,就等于把人生曲线的斜率降低,而且这还是你亲手干的,多次这样之后就永远平庸了,所以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我要选择哪条路? 伟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做一般人没有勇气尝试的事,其他人在说”不”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前进的路斩断了(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最大的敌人–你自己),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基本决定了他今后在社会群体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大学里或许有很多不公平,甚至有些事让你伤心,也许你长的不漂亮,也许你没有钱 选择消沉吗?那么你完了! 如果你奋斗,一切都会改变,太阳并不为了你而照耀,但是当你充满自信的时候他会格外灿烂,当你成功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那片天空就是你的!

如果你有三种可以依赖的度量方法,应该就是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和现金进账。 现金问题就好像开着汽车,只晓得仪表板上的时速表,却没有注意邮箱没油了。 回收现金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原则。 企业的现金存量(stock)与现金流量(flow)可能有极大的不同。 造成现金改变的活动有三大类:

  1. 经营活动:指的是所有能影响利润率的营业活动,例如销售及发放薪资费用
  2. 投资活动:主要指取得或者处分长期资产的活动。例如购买土地、厂房、设备或者出售既有固定资产
  3. 筹资活动 :包括企业的借款、还款、支付现金股利、购买公司库藏股及现金增资等活动。

现金流量表的概念框架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现金+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国际上大部分公司是以间接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间接法则由利润表的净利润金额出发,经过加减相关项目的调整,最后得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或净流出的金额。至于投资及活动的现金流量不存在调整问题。

刘备公司现金流量表

会计期间终止日:2006年12余额31日

直接法

阅读全文 »

1. 营业收入 由营收及获利持续增长看竞争力,注意各种地方闲置 2. 净利润 长期稳定的营收及获利增长,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具体表现。 3. 由每人营业额增长看竞争力 4. 成本控制 5. 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6. 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  (越低越好) 7. 利润率 (净利/营收) (越高越好) 8. 毛利率 毛利率的或高或低,是衡量企业采用“差异化”策略是否成功的良好指标。 9. 获利增长率与营收增长率的比较 10. 存货金额增长率必须小于营收增长率的比较 11. 提升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的定义是净利除以平均资产金额(或期末资产)) (越高越好) 12. 资产周转率: 营收/总资产 (总资产可定义为“平均资产”或“期末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收/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营收/固定资产) 13. 存货周转率: 销售费用/期末存货金额(或销售费用/平均存货金额) 存货周转率越高,代表存货管理的效率越好。

收入(revenues)

  1. 净销售(net sales)

净销售=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折扣 2.   其它收入(other revenues) 成本与费用(costs and expenses)

  1. 销售成本(cost of sales)

计算有3种方式: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2.  营运销售、销售与管理费用 (Operating, 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营业利润 (operating profits) 销售毛利减去营业费用就是营业利润 利息费用 (interest expense) 指短期商业本票及长期负债等产生的利息费用 所得税费用 (income tax expense) 少数股东损益 (minority interest income)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股东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部分,称为少数股东损益。 继续经营部门净利 (profits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停业部门部门净利 (profits from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是指当年度停止营业的部门,在该年度所产生的营业净利润。 净利润 (net income) 一般称为“纯利”或“盈余”(earnings)。净利润是收入减去所有费用的剩余。 每股收益 (earnings per share,简称 EPS) 每股收益=(净利-优先股股利)/ 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

  1. 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
阅读全文 »

Mobile phone radiation and health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especially following the enormous increase in the use of wireless mobile telephony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of August 2005, there were more than 2 billion users worldwide). This is because mobile phones u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the microwave range. These concerns have induced a large body of research (both epidemiological and experimental, in non-human animals as well as in humans). Concerns about effects on health have also been raised regarding other digital wireless systems, such as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s. 对于移动电话辐射和健康的关注已经逐步提高,特别是整个世界使用无线移动电话的人大为增加(截至2005年八月,世界上已经有超过20亿的用户)。这是因为移动电话在微波范围内使用电磁波。 这些问题引起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和实验,在非人类的动物以及人类)。对于健康影响的关注也已经涉及到其它无线系统,例如数据通讯网络。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concluded that serious health effects (e.g. cancer) are very unlikely to be caused by cellular phones or their base stations[2][3], and expect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about mobile phones in 2007–08. WHO(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推断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例如癌症)不大像是由于蜂窝电话和它们的基站造成的,并准备在2007-08年推出关于手机的报告。 However, some nations’ radiation advisory authorities, including those of Austria,[1] Germany,[2] and Sweden,[3] recommend their citizens to minimize radiation. Examples of recommendations are: 然而,一些国家的辐射顾问专家,包括奥地利、德国和瑞典都推荐它们的国民尽量将辐射减低到最低。推荐的例子有以下几种: * Use hands-free to decrease the radiation to the head. * Keep the mobile phone away from the body. * Do not telephone in a car without an external antenna. * 使用免提以减少对头部的辐射 * 让手机远离身体 * 在没有外部天线的情况下不要在汽车里使用电话 However, the use of “hands-free” was not recommended by the British Consumers’ Association in a statement in November 2000.[4] Contents 然而,免提的使用是在2000年11的英国消费者协会中申明中是不被推荐的。 目录如下: * 1 Health hazards of handsets o 1.1 Thermal effects o 1.2 Non-thermal effects o 1.3 Genotoxic effects o 1.4 Mobile phones and cancer o 1.5 Electrical sensitivity * 1 电话听筒的健康威胁 1.1 热效应 1.2 非热效应 1.3 遗传毒性效应 1.4 手机和癌症 1.5 电子灵敏度 * 2 Health hazards of base stations * 2 基站对于健康的威胁 * 3 Occupational health hazards * 3 职业健康危害 * 4 Safety standards and licensing * 4 安全标准和许可制度 * 5 Lawsuits * 5 诉讼 * 6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 6 预警原则 Health hazards of handsets 电话听筒对于健康的威胁 Calculated specific absorbed radiation (SAR) distribution in an anatomical model of head next to a 125 mW dipole antenna. Peak SAR is 9.5 W/kg over 1 mg, whole head average is 0.008 W/kg. (USAF/AFRL). 计算辐射吸收的影响(SAR)分布在解剖模型的头部旁边有一支125mW的偶极天线。顶部的SAR是9.5W/kg超过1毫克,整个头部的平均是0.008W/kg.(USAF/AFRL) Part of the radio waves emitted by a mobile telephone handset are absorbed by the human head. The radio waves emitted by a GSM handset, can have a peak power of 2 watts, and a US analog phone had a maximum transmit power of 3.6 watts. Other digital mobile technologies, such as CDMA and TDMA, use lower output power, typically below 1 watt. The maximum power output from a mobile phone is regulated by the mobile phone standard it is following and by the regulatory agencies in each country. In most systems the cellphone and the base station check reception quality and signal strength and the power level i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automatically, within a certain span, to accommodate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such as inside or outside of buildings and vehicles. 移动电话听筒中发出的部分电波被人的头部所吸收。电波是由GSM的听筒发出的,最大功率为2瓦特同时美国的模拟电话能发出最大3.6瓦特的功率。其它数字电话,如CDMA和TDMA使用低功率输出,都是小于1瓦特的。手机最大功率的输入标准是由每个国家自己来制定管理的。在大部分系统的蜂窝电话和基站都会检查在一定跨度内接受质量和信号长度以及功率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以来调节在不同的环境中如房子交通工具的内部和外部。 The rate at which radiation is absorbed by the human body is measured by the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and its maximum levels for modern handsets have been set by governmental regulating agencies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USA, the FCC has set a SAR limit of 1.6 W/kg, averaged over a volume of 1 gram of tissue, for the head. In Europe, the limit is 2 W/kg, averaged over a volume of 10 grams of tissue. SAR values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the size of the averaging volume. Without information about the averaging volume used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measurements can not be made. Thus, the European 10-gram ratings should be compared among themselves, and the American 1-gram ratings should only be compared among themselves. 辐射被人体吸收的速率,在许多国家的政府 机构设定为手机为最高标准。 在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FCC)已经把吸收率设定为1.6W/kg,平均超过1克的头部组织。在欧洲的限定是2W/kg, 超过10克的组织单位。SAR值非常依赖于平均单位体积的大小。离开平均单位体积的信息进行的比较,不能进行测量。因此,因此,欧洲的10克重的SAR应 该相互间进行比较,以及美国1克SAR应该只是在它们之间比较。 Thermal effects 热效应 Microscope photographs of lenses incubated in organ culture conditions for 12 days. Right frame shows Control lens with no damage. Bottom frame demonstrates the effect of microwave radiation on bovine lens sutures for a total exposure of 192 cycles (1.1 GHz, 2.22 mW). Each cycle lasts 50 min followed by 10 min pause. In the absence of microwave radiation, the bubbles are generated by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39.5 °C during 4 h; see left frame. Credit: IsraCast Technology News [1] 透镜的显微镜照片在 器官培养条件孵化了12天。 右边显示的是在没有危害下的控制镜片。下面显示的是微波辐射的作用对192个周期总曝光的迟钝的透镜集合(1.1GHz, 2.22mW)。每个周期在10分钟暂停后持续50分钟。在没有微波辐射下,泡泡在4小时中温度增加到39.5度, 见左边。 One well-understood effect of microwave radiation is dielectric heating, in which any dielectric material (such as living tissue) is heated by rotations of polar molecules induce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the case of a person using a cell phone, most of the heating effect will occur at the surface of the head, causing its temperature to increase by a fraction of a degree. In this case, the level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less than that obtained during the exposure of the head to direct sunlight. The brain’s blood circulation is capable of disposing of excess heat by increasing local blood flow. However, the cornea of the eye does not have this temperature regulation mechanism. Premature cataracts are known as an occupational disease of engineers who work on high power radio transmitters at similar frequencies.[citation needed] Premature cataracts however, have not been linked with cell phone use,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lower power output of mobile phones. 一个众所周知的微波辐射的作用是非传 导加热,所有电介质材料(例如生存组织)被电磁场导致的两极分子循环加热。 在人使用手机的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热效应将发生在头的表面,造成它的温度由一小部分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增量的水平比在头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的期间获得的数量级较少。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some parts of the human head are more sensitive to damage from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particularly in anatomical structures with poor vasculature, such as nerve fibers. A Swedish scientific team at the Karolinska Institute conducted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at suggested that regular use of a mobile phone over a decade or mor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a type of benign brain tumor. The increase was not noted in those who had used phones for fewer than 10 years.[5] 由于温度升高对于人的头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差的血管的解剖结构,比如神经纤维。一个瑞典的科研小组在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经常使用手机超过10年或更多的是会增加患听神经瘤,这是一种良性的脑部肿瘤。增量未被注意在使用了电话较少比10年的那些人。 Non-thermal effects 非热效应 The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used by mobile phones often result in low-frequency pulsing of the carrier signal. 移动电话所使用的通讯协议常常造成低频脉冲的载波信号。 Some researchers have argued that so-called “non-thermal effects” could be reinterpreted as a normal cellular response to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 noted German biophysicist Roland Glaser, for example[6], has argu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thermoreceptor molecules in cells, and that they activate a cascade of second and third messenger systems, gene expression mechanisms and product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s in order to defend the cell against metabolic cell stress caused by heat. The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that cause these changes are too small to be detected by studies such as REFLEX, which base their whole argument on the apparent stability of thermal equilibrium in their cell cultures. 一些研究者认为,那些所谓的”非热效应” ,可以重新定义为在升高的温度中的正常的细胞反应。著名的德国生物学家Roland Glaser通过实验认为在细胞中一些感热体分子,他们激活热震动蛋白质的第二和第三信息系统、基因表达机制和生产的热休克蛋白,以维护对细胞代谢细胞应 激所造成的热量。热增加所造成的改变太小了以至于不能被研究发现,例如对于潜在危害的风险评估(REFLEX),基于培养的细胞的热平衡的表面稳定的整体 理论。 Swedish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Lund, Salford, Brun, Perrson, Eberhardt and Malmgren,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radiation on the rat brain. They found a leakage of albumin into brain via a permeated blood-brain barrier. 来自LUND大学的瑞典研究者Salford, Brun, Perrson, Eberhardt and Malmgren,已经研究微波辐射对于老鼠大脑的影响。他们发现白蛋白通过渗透脑血阻隔进入大脑。 Genotoxic effects 遗传毒性效应 Research from Greece towards the end of 2006 found a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radiation and DNA damage.[8] In December 2004 a pan-European study named REFLEX (Risk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Hazards from Low Energ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MF) Exposure Using Sensitive in vitro Methods), involving 12 collaborating laboratories in several countries showed some compelling evidence of DNA damage of cells in in-vitro cultures, when exposed between 0.3 to 2 watts/kg, whole-sample average. There were indications, but not rigorous evidence of other cell changes, including damage to chromosomes, alterations in the activity of certain genes and a boosted rate of cell division. 到2006年底的希腊研究发现手机辐射和DNA损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2004年12月一个泛欧洲研究会被命名为REFLEX(对环境的潜在危害的风险评估,从低能量电磁场(电磁场)曝光使用敏感的体外方法),包括位于多个国家的12个合作实验室显示对于利用试管培育的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暴露在0.3到2 watts/kg(整个样本的平均)之间损伤的一些确凿的证据。有迹象表明,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关于其它细胞改变(包括对于染色体的危害,有活力的基因改变,以及加快的细胞分裂) Mobile phones and cancer 手机和癌症 In 2006 a large Danish study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use and cancer incidence was published. It followed over 420,000 Danish citizens over 20 years and showed no increased risk of cancer.[10] The German Federal Office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BfS) consider this report as inconclusive. [11] 在2006年,一个大型的丹麦研关于手机和癌症发生率的研究报告被发表。它根据超过42万丹麦人超过20年的研究表明对于癌症的发生率没有增加。德国联邦办公厅对于辐射的防卫认为这个报告是不确定的。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cancer for the mobile phone user, a cooperative project between 13 countries has been launched called INTERPHONE. The idea is that cancers need time to develop so only studies over 10 years are of interest.[12] 为了调查手机用户得癌症的风险,一个13国的合作计划已经开始运行,它叫做INTERPHONE。这个想法是癌症需要时间来发展,所以需要10年以上的研究。 The following studies of long time exposure have been published: 以下是长时间揭露的研究已经被发表: * A Danish study (2004) that took place over 10 years and found no evidence to support a link. [13] * 丹麦一个10年以上的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证明癌症跟手机有关系。 * A Swedish study (2005) tha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mobile phone use is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glioma or meningioma.”[14] * 瑞典的一个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数据不支持手机使用会增加得神经胶质瘤或脑膜瘤的风险” * A British study (2005) tha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starting mobile phone use. However, an increase in risk after longer term use or after a longer lag period could not be ruled out.”[15] * 英国的研究得到结论是“研究指出在第一个十年的在开始移动电话用途以后没有产生听觉神经瘤的实质的风险。 然而,在长期使用后不排除对于肿瘤产生的风险增加。” * A German study (2006) that states “In conclusion, no overall increased risk of glioma or meningioma was observed among these cellular phone users; however, for long-term cellular phone users, results need to be confirmed before firm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16] * 德国的一个研究显示“总体来说,在观察的手机用户中没有一个整体的风险增加胶质瘤或脑膜瘤;然而,对于长期的手机用户,在结论得出结果之前需要被确认。” * A joint study tha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lthough our results overall do not indicate an increased risk of glioma in relation to mobile phone use, the possible risk in the most heavily exposed part of the brain with long-term use needs to be explored further before firm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17] * 一个联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我们的结果总体没有发现手机使用增加得神经胶质瘤的风险,在得出结论之前,在脑子的深度暴露的部分的可能的风险与长期使用需要进一步被探索坚定结论。” Other studies on cancer and mobile phones are: 癌症和手机其它研究: * Tumour risk associated with use of cellular telephones or cordless desktop telephones, that states: “We found for all studied phone types an increased risk for brain tumours, mainly acoustic neuroma and malignant brain tumours”.[18] * 使用手机和桌面电话后的肿瘤风险复合,这说明;“我们发现所有研究的电话类型都会增加脑部肿瘤的风险,包括听觉神经瘤和恶性脑部肿瘤” * A Swedish study (2004) concludes: “Our findings do not indicate an increase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related to short-term mobile phone use after a short latency period. However, our data suggest an increase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associated with mobile phone use of at least 10 years’ duration.”.[5] * 瑞典的一个研究得出:“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证明在一段潜伏期后短时间的使用手机会增加听觉肿瘤的风险。然而,我们得出在连续10年手机后会增加得听觉肿瘤的风险” 5 ^ Edition Wissenschaft Nr21 10^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Comments on the Danish cohort study on mobile phones 11^ http://www.iarc.fr/ENG/Units/RCAd.html 12^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Cancer Risk: Update of a Nationwide Danish Cohort”, J. Schuz et.al. 13^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161(6):526-535; doi:10.1093/aje/kwi091 (2005). Long-Term 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r Risk”. Stefan Lönn, Anders Ahlbom, Per Hall, Maria Feychting 14^ Br J Cancer. 2005 October 3;93(7):842-8. Mobile phone use an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results of the Interphone case-control study in five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 Schoemaker MJ, Swerdlow AJ, Ahlbom A, Auvinen A, Blaasaas KG, Cardis E, Christensen HC, Feychting M, Hepworth SJ, Johansen C, Klaeboe L, Lonn S, McKinney PA, Muir K, Raitanen J, Salminen T, Thomsen J, Tynes T 15^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doi:10.1093/aje/kwj068 (2006). “Cellular Phones, Cordless Phones, and the Risks of Glioma and Meningioma (Interphone Study Group, Germany) Joachim Schüz, Eva Böhler, Gabriele Berg, Brigitte Schlehofer, Iris Hettinger, Klaus Schlaefer, Jürgen Wahrendorf, Katharina Kunna-Grass, and Maria Blettner 16^ Mobile phone use and risk of glioma in 5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 17^ Tumour risk associated with use of cellular telephones or cordless desktop telephones. L. Hardell, K. Hansson-Mild, M. Carlberg, F. Söderqvist 18^ Lönn, S; Ahlbom, A.; Hall, P.; Feychting, M. (November, 2004). “Mobile phone use and the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in English). Epidemiology 15 (6): 653–659.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SN 1044-3983. PMID 15475713. OCLC 44996510. doi:10.1097/01.ede.0000142519.00772.bf. Retrieved on 2008-01-08.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do not indicate an increase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related to short-term mobile phone use after a short latency period. However, our data suggest an increase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associated with mobile phone use of at least 10 years’ duration.”

转载一篇文章,对于如何学习有自己深刻的定义。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我觉得必须要看的。所以特地转一篇王泛森院士的这篇文章。

王泛森 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 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 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 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 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 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 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 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 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 生是不同的。

阅读全文 »

无形资产: 公司无形资产的总经济价值,可用它的市场价值减去公司账面净值(也就是所有者权益)进行初步衡量;而公司流通在外的每一股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可用他的每股股价减去每股账面净值来衡量。当每股股价跌破每股账面净值,部分财务分析人员便视之为公司被低估的买进。 商誉价值: 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并列的情况,合并报表是将母公司能够控制的被投资企业(即所有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编制的报表。 ———————————————————————————————————————————————— 或有负债 表示可能发生的负债,比如法律诉讼失败等等。 —————————————————————————————————————————————————— 在中国大陆,企业承租的“土地使用权”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科目。 高科技公司的存货要特别注意跌价的问题。 经理人及投资人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就是“面对现实”,而资产负债表便是提炼这项功夫的基本工具。在资产方面,目前海内外的投资人及证券主管机关,都十分重视“资产减值”(asset impairment)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担心经理人不愿承认部分资产已没有价值,因为这样的会计承认动作,往往代表公司当期必须提列举巨额损失,影响经理人的绩效。至于负债方面,最令人担心的是:经理人刻意将部分负债转变为“隐藏性负债”(hidden liability), 使投资人看不到这些负债对公司可能造成的杀伤力。

在资产负载表中查看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及负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不小于1是一个底线。 但是对于通路企业,流动比率小于1在0.9左右是可以接受的,表示公司的信誉好,可以值得拖欠。 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很低,且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又不好,那么发生财务危机的机会就会大增。 阅读财务报表必须有整体性,而且必须了解该公司的运行模式,不宜以单一财务数字或财务比率妄下结论。 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 保持在60%是一个合理的水平。 但是还是要求尽量低。 (1)和过去营业情况正常的财务结构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有明显恶化的现象。 (2)和同业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明显偏高。 (3)观察现金流量表,在现有的财务结构下所造成的还本及利息支付负担,公司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 作为应对。 流动负债/总体负债, 保持在20%,同样还是要尽量低。

资产负载表表达的是会计主体(entity)再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指的是组织或组织的某一部分,它是可以独立衡量其经济行为的单位。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光有财产而没有足够的现金,还是会周转不灵的。 资产:指的是为公司所拥有的、能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 资产必须是公司拥有的并可以再市场上出售的。 负债:指的是公司对外再其它组织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例如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等。 所有者权益: 指的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为“净资产”或“账面价值” 复式记账:是指一个交易会同时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同时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 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能防止企业把营运的亏损及负债隐藏在其他没有合并的受控制公司中(可能是实质控制,例如董事会与自己经营团队都是自己人,而不是股权控制),对增加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非常重要。 资产部分 1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 (1)货币资金(cash and cash equivalent) 财务报表中所指的现金是具备高度流动性及安全性的资产就能列为货币资金 。 例如银行存款,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投资,7填内可收到的顾客信用款,刷卡款。 (2)应收账款(receivables) 供货商往来的应收账款,7天以上才能取款的部分。 应收账款中必须提列“坏账准备”(allowance for uncollectible accounts),国内会按照一定比例 提列坏账。 (3)存货(inventory) 对于存货中国目前采用的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和加权平均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2 土地、厂房、设备(property, plant & equipment) 它们又称为“长期资产”(long-term assets)或“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一般假设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容易出售,因此被归为“非流动资产”。 对于长期资产的初始计 量,财务报表采取所谓的“成本原则”(cost concept) 累计折旧是资产的减项 土地不提列折旧,归为非折旧资产 3 融资租赁资产(property under capital lease) 指公司向其它资产拥有人租借营业使用的固定资产(例如土地及店面)。 4 商誉(goodwill) 无形资产 负债 1 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 (1)商业本票 (commercial papers) (2)应付账款 (accounts payable) (3)预计负债 (accrued liabilities) (4)应付工资 (5)应计所得税 (accrued income taxes) (6)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long-term debt due within one year) 原本属于一年以上到期的负债(例如十年到期的公司债),在一年内将要到期的部分。 2 长期负债 (long-term debt) 指一年以上到期的债务。 3 长期融资租赁负债 (long-term obligations under capital leases) 代表未来长期应付而未付的负担 4 递延所得税负债 (deferred income taxes) 它指因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不同,造成有些税租虽然现在不必支付给捐税单位,但在一段时 期后终究必须支付的金额。 所有者权益部分 1 普通股股本 (common stock) 它是指已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权的账面价值。上海、深圳交易所发行的股票法定票面值为每股1元人 民币,倘若一个上市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数为1亿股,则该公司的股本为一亿元人民币。 2 溢价 (capital in excess of par value) 当股权发行时,所收取的投资款超过面值的部分,称为股本溢价。 3 保留盈余 (trysinrf rstnings) 指企业历年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尚未以现金股利方式发还股东、仍保留在企业的部 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