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最近教育的逻辑

最近大宋对于教育产业打击的很是勤快。说是为了转变思路,从大辽的方向转成德国的方向。从效率优先转成公平优先。

那我们来看看德国是怎么样的。德国是注重技工教育的,所以会在初中的时候其实是有分流的。我们现在也在往这个方向转。可是我们只看到现象。德国技工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可是不低的,可这些都是通过工会争取来的,不是统治者给与的。

而大宋2000年来都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国家,读书最好的都是当官的,社会地位也自然是当官的最高。这个不光是社会地位,各种待遇上也是如此。很多人在岗位上工资8000,退休后都是上万的。

只有哪天新闻里看到没人考公务员了,那说明整个关系才算理清楚了。

另外一个角度,大宋的资源都是太集中了,就连很多起家在地方的企业,在上市之后都把总部搬到帝都和魔都,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德国大众的总部一直是沃尔夫斯堡,奥迪总部是英戈尔斯塔特,奔驰总部在斯图加特,宝马总部在慕尼黑。 没有都集中在慕尼黑啊。

而其他很多的行业隐藏冠军更是在一些很小的地方,他们并没有自己变大了而换总部地址? 我们难道不思考一下吗?

很久以前去过德国黑森州的一个小城市叫希尔塔赫,特别小,就一条街,感觉总共也就几千人的规模,可这里居然是汉斯格雅的总部,现在还是他们总部的创意中心。去了他们的办公室,也没有什么保安,楼下停着都是bmw和奔驰。可见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并不低。

回头来看教育产业,这个问题我们邻居泡菜国在70年代也经历过,可只要不解决根本问题:“收入和社会地位” 那教育内卷就必然还会继续。泡菜国算是内卷之王了。毕竟除了公务员他们就是那几家财阀可以去的。

因此现在只是明面上的,海淀黄庄的补习班只是从周围的写字楼变成了知春里的各个居民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