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land传奇》读后感

borland是一家非常出名的软件公司,本文是李维先生根据自己在台湾borland公司一些经历,以及跟Borland各个团队的见闻。

这里就写一些看完本书的一些感想。

  1. 不得不感叹要是没有Internet和GNU,大陆的整体计算机水平离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差的非常远。
    1995年Borland就发布了Delphi 1.0,这个当时台湾地区是同时发行的,而在1992年Borland也发行了最为经典的borland C/C++ 3.1。 而我记得我在2002年大学里作为计算机系最先接触的工具还是Turbo C,我们那些盯着硕士头衔的辅导老师也是用这个的。而这个产品还是80年代DOS下的工具呢。这个差距整整是10多年的。
    当然后来发现我们班级里还是有人自己用VC++这些的,但是这些都是因为家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电脑,也是最早上网的那波人,而他们毕业后很多也都是去了微软这些公司。
    而我媳妇她们当时学的居然还是Pascal。

其实2002年前后几年正是Linux和JAVA如日中天的时候,各个相关的股票已经在华尔街涨的飞起了。

  1. Philippe Kahn这些人虽然是技术起家,但是对于商业也是很懂的。
    拉Byte杂志打广告就能看出来,别人到访的时候还是一顿安排,安排前台小姐很忙,接各种Turbo Pascal的订单,还故意让Byte杂志的人等一下。当然自己产品很硬也是给Byte的人很大的感慨,于是很快就以半价的形式刊登了广告。

一家软件公司的CEO自然是要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毕竟这是个商业公司,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1. 对于未来趋势的把握很重要
    Borland公司无疑都是吃到了pascal,c/c++, java这些趋势的红利,本来还能吃到数据库的红利。
    因为软件开发是有一个周期的,作为管理层必须要把握未来2~3年的一个技术演进趋势,这样才能提前安排好开发和产品资源。而且这种投入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不能半途而废的。

但是这些大公司就是如此的可怕,它们经常是等待趋势到来,然后以金钱开路来后发制人。

  1. 收购的代价
    书中各个公司都进行了很多的收购,但是这些收购大多没有好结果,除了那些被微软收购靠着金钱铺路打出来的。所以一旦一个公司被收购了,那它的产品大多就是无疾而终了。原先公司的创始人要么退休了,要么就出去再搞新的事业去了。

  2. 人才的重要性
    Borland历史上是有很多牛人,比如写了超级牛逼编译器的Anders,搞中间件的Paul Gross,但是他们都是在管理层摇摆的时候被微软给挖角了。一个成为.net之父,一个成为微软开发工具的副总裁,领导了Visual Studio。
    这些人的出走都让Borland很受伤,虽然还有其他的牛人,但是你说Anders不出走,微软还能搞出来.net吗?

而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管理层动荡的时候,要知道竞争对手是天天盯着你的,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立刻行动。Anders是微软三顾茅庐,最后盖茨直接见面,给予anders最大的自由,最后终于挖过来了。可见牛逼的技术人员根本不怕没有工作。但是在自己公司稳定的时候,他们内心也不想变化的。
贵司当年出走的纯爷,羽哥,劲哥这些人想再造一个贵司现在这样的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而我之前更早的沈总,朱总,星亮都是各自公司的技术一把手。

  1. 战略
    在微软发动VC++和MFC战争的时候,作为老二的Borland是最为痛苦的,因为其他第三,第四都被老大给拉拢了。这点就跟三国里魏国和蜀国联合一样,那样吴老二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了。而从战略上来看,必然是老二联合老三老四来一起搞事,这样最终才有可能扳倒老大。
    可惜东吴又有多少人有鲁肃的战略眼光。

Kahn无疑是一个开创者,可后面由于收入原因,被董事会给解除了职务,同时他跟华尔街的人关系也很不好,不排除华尔街的人控制了董事会。找来第二个Delbert Yocam是一个marketing,考虑短期利益,于是在任的时候牺牲了很多产品和质量,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而第三任是Dale,这是一个强势的sales导向的ceo,这是让Borland更有竞争力的必要步骤,但是这个时候也要加强在技术和研发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让Borland能够再开发出来几个划时代的伟大产品。

最后感觉Borland conference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对于接近自己的开发者和获取市场的最新形式是很有益处的。因为作为参会者是很想跟产品和后台研发吐槽和讨论的。只是这种活动的成本是比较高的。